Search

很多人誤以為轉型正義是一種政治鬥爭,而忽略了在國家深處的幽暗角落裡,有許多需要被肯認的存在以及需要被...

  • Share this:

很多人誤以為轉型正義是一種政治鬥爭,而忽略了在國家深處的幽暗角落裡,有許多需要被肯認的存在以及需要被了解的過去。而在缺乏公共情感的建立之下,「白色恐怖」甚至從N編那個年代作為「歷史教科書絕口不談」的過去,搖身變成今日中學生看到會「覺得無聊」、麻木不仁的主題。

十多年來耕耘1950年代政治犯田野工作的傳凱老師告訴我們,在面對更廣大的聽眾時,可以避免用很刻板印象加害受害那種角度下去理解,而是從每個在地聽眾所熟悉日常生活的周邊開始。原來,人們熟悉的火車站、附近的地景、賣豆花的地方,只要稍轉個彎,就能掉入我們不曾聽聞的白色空間。原來,我們需要學習更多的彼此傾聽,才足以打開白色時空。

傳凱老師說:

在今天,談論到1949年至1987年的這段歷史,常出現各類各種「實然」或「應然」、抑或是源於不同脈絡的語彙「絞」在一起的狀態。例如,許多人習慣用「白色恐怖」來稱呼這段歷史。許多人會用倫理上的「人權」或「轉型正義」來探討這段歷史。但真正的問題在於──當聆聽者對「事實」或「脈絡」缺乏任何具體與有細節的理解時,光從「應然」面切入,很容易變成單向卻無聊的說教。那麼,該怎麼做,路要怎麼走?我把至今約850場的活動經驗,整理出一些簡要的筆記,在這裡與朋友們共享。

https://guavanthropology.tw/article/6873


Tags:

About author
芭樂人類學創始於2009年11月,以台灣青壯人類學家為主的共筆部落格 ,七十多位輪值寫手多任教於大學及學術機構,從人類學觀點探索日常生活、文化況味、社會張力、與世界百態。 芭樂每週一固定上架,此外不定期推出番外篇與 iGuava專題。
「芭樂人類學」粉絲頁
View all posts